Saturday, September 24, 2011

灵气消失以后

这一天终于来了。餐厅、购物中心柜台、便利店的年轻服务员开口跟我说话时,再没唤我adik,我已是“akak”。

听到第一声“akak”时,还会怀疑是对方的错觉,直到后来“akak”的称呼法越来越普遍,我就知道自己已经告别了那个被称作“adik”的青春年代。

“你看起来还像大学生”、“你还很年轻”,当我还沉醉在朋友的赞美声中时,陌生年轻女孩男孩的那一声“akak”,有着当头棒喝的作用。

细纹横错的脸皮和向横发展的身材就像树木的年轮一样,承载了年龄的讯息,你再怎么以天真烂漫的笑容掩饰,都会露出破绽。有时你用宽松的衣服把肚腩藏好了,笑时的鱼尾纹顿然把你出卖;你用粉底把脸上的细纹抚平了,下垂的眼角还是会替你提醒周边的人“这人年纪不小了哦”。

没有人可能发现自己脸庞每一天的细微变化,直到偶尔翻旧照片时,方能好好地计算一下自己的得失,而这道微妙复杂的算术题,总是旁人比自己算得较准确。

比如说吧,朋友们去年到我家乡一游时,见到挂在客厅上的我的大学毕业照,惊呼我当年充满了灵气,我才发现自己在城市打拼九年之后,已经失去了一道灵气,换来的是一张紧张、烦恼、充满压迫感的脸孔。

天天跟时间追赶的新闻工作,已经在我的脸上留下了痕迹,这里头或许有热情燃烧的灰烬,或许有心酸的泪痕,或许有愤怒之后的坏死细胞,这些东西一点一点一天一天地积累,经时光加工打磨,成了现在的,我的脸。

最令人懊恼的是,这道数学题没有1+1那么简单,脸上消失了的,可能就永远消失了,哪怕你做了美容整形手术,都没法换回类似“灵气”这种抽象的神韵。

我已经认定,岁月留痕是没法抵挡的事,因此只选择在青春样貌失陷以前,以金钱换来的瓶瓶罐罐稍作抵御。

我告诉自己,灵气消失以后留下的空档,一定要以智慧来填补,而如何坦然面对自己年龄增长的事实,就是岁月留给我的第一个考验。

(2011.05.15 原刊于《姊妹》杂志)

关于面粉茶果

我坐在飞机上,想象在高空吃一碗面粉茶果的滋味。这么一想,空气稀薄的高空,人情味好像就突然浓稠起来。

面粉茶果在我是充满画面感的食物,只要一想起面粉茶果,儿时和年少时在村里生活的整个记忆就突然蹦现在眼前。这部分的记忆跟面粉茶果的关系,就像熬煮之后的食材和水,融合成汤了,再没法分得开。

我在小乡村成长,村里大多数都是广西人。在我长大离开乡村以前,村里的大婶们总是乘着我们小孩团放周假时召唤村人一起煮面粉茶果,少时五六人、多则十余二十人。

面粉茶果,那是一种貌似板面的食物,只是煮法有别。煮前,我们需先分配好工作,有人搓面粉,有人刴葱头蒜米和小辣椒,有人需割菜、洗菜、洗江鱼仔。搓面粉是最辛苦也最考功夫的工作,面粉、鸡蛋和水的比例需配得恰当,方能做出口感顶佳的面粉茶果。

我小学时只被分配到刴葱头蒜米和辣椒籽的工作,上了中学之后才开始担当搓面粉的大任。半公斤或一公斤的面粉,我们会搓上半个小时或更久,直到掌心指尖感觉到面粉韧性够了方止。

搓好面粉之后,我们就把面粉搓成指头大小的椭圆形小粉团,将之浸在水中。负责掌灶的就得开始爆香葱头蒜米和江鱼仔,接着加水熬汤。

等汤煮沸之后,小粉团亦浸得够透了。我们将装满小粉团的大盆移到灶头,就开始拉面,将面拉到如口香糖片的厚度,接着立刻把拉好的面放进汤里,五六个人你一片我一片,工作很快就在谈笑间完成。

煮好之后,我们都是用“大碗公”盛着吃。弹性好的面粉配上江鱼仔、树仔菜和爆香的蒜熬煮的浓汤,伴以蒜米小辣椒酱油,每个人吃时都鼻涕汗水直流,像是雪条融化在热腾腾的汤里。

自从我们这群小孩长大离乡之后,村人就再没聚在一起煮面粉茶果了。我在城里遇到第一家板面档的时候曾经欣喜若狂,但是试过之后我就知道完全不是那一回事。我知道,就算是制作过程相同,我都没法找回这道食物的味道,因为那是乡土人情的味道,记忆的味道。

11.7.2011(原刊于《姊妹》阿始专栏)

Saturday, December 04, 2010

关于理想

在酒吧里,你们说起理想。我说,我只想随随便便地活下去。我只想随随便便地活下去,没有挑战和挫折,没有误解和伤害。我只想静静地过,像现在这样,跟心灵相近的好朋友在一起,慢慢地喝干杯中的酒。

我有着那样的一群朋友。他们疼我,信任我,从来没有想过伤害我,总在我需要的时候陪伴我。大多数时候,我们都是嘻嘻哈哈地,有时笑声的尾音,隐藏着谁或谁的忧郁或寂寞。我们听到了,亦当作没一回事。我们只用自己的存在,温暖彼此。

而我们相信,这是最恰当的安慰。

我们或许一直跟理想擦肩而过,或许已置身于自己追求的理想里头。在自己的人生面前,我们总是懵懂迷糊的。理想到底是什么样子?到底在哪里?那是只在十几岁时可以清楚回答的问题。现在答案已经模糊了。原本清晰的画面,已经被时间的河流冲稀、冲散。

画面中只剩下凋零的几个朋友,不为利益或权力关系在一起的几个朋友。几个彼此信任、彼此关心而在一起时感觉舒服自在的朋友,那是我的理想图中,仅存的画面。

Monday, November 15, 2010

森林里的一个夜晚

那一天,我们决定到森林里的高脚棚留宿。决定了之后,我们就跟着简单的地图的指示出发,背包里只有简单的装备,瓶装水、手电筒,可能还有一本书,脚下穿的是廉价的球鞋。

走在错杂的草丛里,我的心情应该是兴奋和担忧参杂的。过程我已忘了,我想路上我们应是说话、谈笑、沉默、说话、谈笑、沉默,偶尔谁跟着谁哼起一首什么歌。我们在天黑之前抵达,赶得及在残阳下欣赏木棚旁的溪流。溪流清澈见底,充满灵气,像一只正在起舞的土色水蛇。

高脚棚里还有两个白男子和一个白女子。互相礼貌问好过后,我们坐在洞开的木墙边,看夜幕渐渐笼罩。

夜幕渐渐笼罩。我们被漆黑的树影包围。夜那么黑,我从未见过那么黑的夜。你说待会我们会见到什么动物?我问。我希望见到老虎。我中学时听隔壁叔叔说起老虎身上的骚味在数十公尺外都可嗅到的传言,对这种无从亲近的动物有莫名的好奇。

在等待虎的时间里,我可能跟你们说起了我在六岁那年从虎口里逃生的故事。

那一年陌生的父母亲把我带到吉隆坡动物园游玩,那时的虎养在深潭里,人就伏在栏杆往下望。这对奇怪的夫妇要我自个儿坐在栏杆上拍照,我想起隔壁叔叔曾跟伯伯说起有人在动物园被虎咬死的故事,说什么也不肯。

很多年后告诉伯伯这事,伯伯大呼“好险”,大赞我机灵,可是,当时的我只得到一句“没用”的指责和几个白眼。我一直相信,如果当时我没有冒着被骂“没用”的风险坚持己见,我已经掉入深潭,被虎群撕裂、分吃了。这样死了倒没什么,只是可怜伯伯疼我一场。

期待中的虎并没有出现,倒是来了一只鼠鹿。我没有真切地见到鼠鹿饮水的画面,只在白女人呼叫“rat”时,见到一只棕白色的山老鼠在木板架上快速窜逃。

等待的夜很长,自称米高的白男人邀我们一起下楼走走。我们商量了一会儿后,决定跟着他冒险下楼。我跟在米高后面,即兴奋又害怕,森林那么陌生那么黑,我们只靠小小的电筒照明。我们蹲在小径上,米高让我们把电筒关上。

“你看,那是什么?”磷光,神秘的磷光,这里,那里,草丛里的磷光像神迹一样,出现在我们面前。我们的身体消失在黑幕中,神秘的光照亮潜伏在身体里的灵魂。那一刻,我想我们闯进了灵界。

没多久我们就退回到自己的世界。森林里下起了雨。雨势越来越大,我们坐在窗边,看雨从高高的大树落下。我想象老虎、鼠鹿被淋湿、躲雨的样子,想象整座森林被雨侵袭的样子,心好像被雨润湿了,盈满一种莫名的喜悦。

高脚棚里没有人说话。这座木棚仿佛是整座森林唯一的静态。就这样,我们在森林大雨中,度过一个喧闹而宁静的夜。


我一直好想用文字记下这个九年前的夜晚,可是每次提笔都只是开了个头,就写不下去。最近我越来越担心,在脑海里收藏起来的珍贵记忆会瞬间消失,终于决定用文字将那些曾经感动过我的画面保存起来。事情已经发生那么久,记忆已经不可靠了,这篇文字是记忆和想象的结合体。

Saturday, October 30, 2010

这样的周末

这样的周末,我应该很快乐,然而我只曲卷在床上,闭目昏睡,偶尔睁开眼,翻读几页书,像一只藏在毛团里的床褥虱子。生命再没有新鲜的营养供给,我只靠一些过期的快乐维生。或许我该听你们的,买一张机票出走,随便去哪里,随便找什么乐子。在下一个这样的周末到来之前。

Saturday, August 28, 2010

走在长屋上

我走在长长的长屋上
脚下褐色的木板油亮光滑
冷冷映照出头上黑鸟巨大骇人的身影

天空下着细密的雨
打在白锌片上噼里啪啦
我想静静走完这一段
但雨没有要停下来的意思

我用天使温暖的话语安慰被侵略的耳朵
可眼睛终究没法逃过黑鸟的巨影

我在黑鸟的目光下向前走

继续向前走

长屋的尽头是白幔
幔里包裹着死亡
当你正高兴你找到了唯一的静态
你愕然发现
死亡的旁边,
一双双窥探的眼睛

Sunday, July 25, 2010

也斯念诗


亲爱的也斯来了。说是来朗诗。
小时候曾被花踪的诗人吓到起鸡皮疙瘩,因此朗诗会我通常是避之则吉的。但是这一回是也斯跟北岛同台朗诗,这可是值得我冒险的事。于是我就去了。

结果,也斯念出第一首诗的第一个段落“昔日翻阅旧报纸寻找你的句子 黄脆的纸边在影印机的光影里 落下点点黄槐叶子 今天在异国花开的时候开车来寻你 却在绿叶紫花的风景中迷失了”,我的眼泪就已夺眶而出,念完整首诗时,我已经泪流满脸。在用纸巾擦脸时,我暗骂自己怎么这么差劲。

也斯歪身翘脚坐在那里,用广东话自然流畅地把他的诗一句句地念出来,没有造作的高低顿挫,没有吓人的汹涌澎湃,但是那声音包含了那么多那么多。他的感慨他的怀想他整个的人生观,我仿佛都听见。

也斯用最朴实无华的声音念诗,像他朴实无华的文字。明明说着无关痛痒的事,但是偏偏进到你内心最深处,让你痛苦快乐颤抖落泪不知如何是好。

我想我找到了答案。新诗,朗什么呢,念就好。现代人是用现代的语言写诗,已经没有讲究平仄押韵,朗起来怪里怪气,念是最贴近现实的口头表现方式。

朗诵会完毕,我像个小粉丝找他合照,给他我在澳门边度有书书店买的《殖民地食物与爱情》上面签名。他问我和阿佐是不是在本地出生、成长、念书,我们连声说是。我跟他说起,我在香港的图书馆读他的诗,他亲切地笑。第一次来马来西亚的也斯非常善谈,我们站着谈了一阵。我告诉他我的感动,他告诉我们他选择用广东话念诗,是因为广东话有九个音,变化比较丰富。

我睁着小眼笑着频频点头,在也斯忙着给其他人签名之后,我就维持着笑脸,买下诗人带来的三本诗集,满足地离开。

Monday, March 15, 2010

直冲炼狱

最近一直没有睡好,就算是睡了,奇形怪状的梦总是来纷扰。

昨晚,某媒体人开着直升机,把Tun Abdul Samad building的一处吊起,运到某处当讲座会的背景装置。我站在一隅见识别人的能耐,暗自着慌。我知道自己没有这么大的能耐,做那么具震撼力的背景装置,在我的讲座会会场,我只能堪堪把东西摆正而已。

另一个晚上,我们上了巴士,要到砂拉越采访某党大会。我们坐在巴士尾端,斜后座一前一后坐着两个大人物,两人都神情凝重。巴士向荒凉处驶去,我们在座位上嘻哈谈笑,偶尔回头瞄视,两个大人物还是神色凝重。

后来,我们几个走到了巴士的挡风镜前。一具吊在半空中的尸体向我们冲来。我吓呆了。司机没有煞车,径直向尸体冲去。没有碰撞声,没有溅血场面,司机告诉我,那是幻象,某党试图阻挠巴士前进而设置的幻象。

幻象一直向我们袭来,吊在半空的尸体、躺在地面上痛苦挣扎的人们。每一次尸体迎面撞来,我的心就猛烈跳动一次,如此惊吓着前行,良久,我才知道我可以回到座位上闭上眼睛。(后方的两个大人物,似乎由始至终都镇静地闭上眼睛。)

巴士向更荒凉处驶去,四周是森林,在阳光照射下,景物苍白无血色,巴士孤独地走在颠簸的黄沙路上。幻象终于消失了。司机解释道,这里荒凉得就连坏人要设置幻象亦无从设置。我想那关系到线路问题,在路上设置幻象需要无线线路,没有线路,幻象自然就无从设置了。

我们战胜了幻象,但是我不知道最后我们有没有去到砂拉越,我想应该没有,在梦里的我们都没有意识到,坐巴士是没法去到砂拉越的。

醒来以后,我回到了一样充满幻象的世界。在现实生活中,美好的想象吹弹可破,我用仅有的力气抵挡恐怖的幻象,心惊胆战,精疲力竭。我只能想象,自己有一颗强壮的心,在我学会闭上眼睛之前。